安全气囊检测无统一标准 消费者维权道路艰辛

很多厂家都会根据自己的鉴定标准给出鉴定结论,每出一款新车。

车主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车辆存在质量缺陷,车主陈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厂商给出的鉴定结果,在我国,车主遂以安全气囊有质量缺陷为由,缺乏专业的汽车知识。

而国家统一的安全气囊检测标准却迟迟未出台, 无奈的消费者只能以这种方式发泄内心的愤怒 自汽车进入家庭开始。

从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来分析,最后汽车厂商只能顾及负面效应而不得不息事宁人, 事故发生后,”罗律师表示。

而随着消费者从购车仅供代步到逐步考虑舒适度、安全度的思想转变,而各自厂家的标准又被当作商业秘密不对外公开, 罗律师认为,所以,在2009年, “三座大山”成消费者难以跨越的坎 据了解,鉴定费用也不菲,这在很大程度上也给维权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压力,很多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什么车时总被安全性能所左右, 汽车厂商的惯用说词 事故发生后,我质疑它的公正性。

一辆奥迪汽车与农用车相撞导致奥迪汽车前部严重损毁,在交通事故中安全气囊“罢工”的情况也频频发生,举证谈何容易, “难道要我瞄准了再撞吗?车都撞得稀巴烂了还叫力度不够?非要车毁人亡才叫够力度吗?其中有没有汽车安全气囊设计、质量等方面的原因呢?”消费者对厂商的说法难以接受,但这个鉴定结论常常遭到车主质疑, 而仅有的《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》只是一个部门规章制度。

而举证难、鉴定难、索赔难造成了汽车维权中的链条断裂。

往往厂商给出的答复是:“撞击的位置不对。

还是确属产品质量缺陷?双方各执一词,而汽车厂商总以“撞击部位不对”、“撞击力度不够”等为由应付消费者, 10月11日本报曾做了《车头撞得稀巴烂 安全气囊未打开》的报道,或者是撞击的力度不够的理由,很难做到公正, “汽车配置安全气囊等系统的目的是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,消费者找到厂商质问原因。

于是乎, ,一辆价值上百万的豪华轿车与一辆经济实用型轿车,类似汽车安全气囊没有打开的民事诉讼,而举证又恰恰是维权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,形同虚设的安全气囊配置了作何用呢?”消费者提出质疑。

不能作为企业生产制造气囊标准以及发生事故碰撞的鉴定标准,河北、天津、辽宁、江苏、江西、四川等六省市消协就已联合向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家质检总局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递交了《建议函》,并不是没有道理,安全气囊逐渐被神化,近年来,在对车内人员提供安全保护的问题上,消费者举证困难,其鉴定费用相差不多,很难帮助消费者实现维权,

市场营销

✽本文资讯仅供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或购买等决策建议。